博易app下载安卓版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博易app下载安卓版 > 新闻动态 > 10岁上大学,又成全国最小硕士、博士,张炘炀现在为何杳无消息?

10岁上大学,又成全国最小硕士、博士,张炘炀现在为何杳无消息?

发布日期:2025-01-23 02:21    点击次数:61

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源泉,更是一个家庭永恒的主题。

尽管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在强调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家有神童,如获一宝。神童的存在,的确会给学校和家长带来莫大的惊喜。

从科大少年班自1978年成立至今依旧屹立不倒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界对于“神童”的存在是包容且鼓励的。

对于这些智商超群、天赋异禀的少年,我们不再采用常规的教育模式去浪费他们的才华,而是因材施教,试图用更加科学的培育手段去激发这些“神童”的无潜能。

的确,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科大少年班、清华姚班等“天才们的神级殿堂”的确成功培养出了类似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百度创始人之一马东敏这样年纪轻轻就在业界做出巨大成就的杰出人物。

然而,正所谓慧极必伤。因成长速度过快导致心智不健全,长大后皈依佛门甚至患上精神病的“神童”实则也不在少数。

展开剩余94%

或许对于猎奇的旁观者来说,这些少年老成的天才少年们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夺人眼球的流量。但倘若他们生在自己的家庭,又有多少家长能保证不让他们走向“伤仲永”般遗憾的结局呢?

10岁上大学,13岁考上研究生,16岁读博士。无论是从成名的年纪还是智商的角度分析,中国最小的硕士兼博士--张炘炀都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天才少年了吧。

然而,从当初崭露头角时的万人追捧到今日博士毕业后的杳无消息,张炘炀的成长故事读起来却并非如人们想象中般尽人如意。

成为“神童”不一定是自己的选择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所谓的神童,其行为举止必须打小就得异于常人。且不说他们出生时“天有异象,天降红光”,至少在学东西的时候,也必须得别人快上一大截。只有这样的“异类”,才有资格冠以“神童”的名号。

的确,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回顾小炘炀的成长轨迹,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一个词—“超前”。

两岁半的时候,在这个别人家的宝宝还在努力学习自己穿衣服,自己拿着勺子吃饭的年纪,张炘炀就已经兴致盎然地把唐诗三百首背了个滚瓜烂熟,顺带把文中的两千多字也刻入了脑海,了然于心。

为了不浪费儿子优秀的学习基因,2000年,年仅五岁的张炘炀便被父母送入了小学接受系统的传统教育。

而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聪慧非凡的张炘炀也终究不负众望,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一年级的所有知识点,并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从小学跳级到了初中,实现了知识和阅历的双重飞跃。

你见过世界上有哪个孩子的父母乐意自家孩子小小年纪就从学校退学的吗?张炘炀的父母便是这样的家长。

2004年,过早自学完初中知识点的张炘炀因在课堂上过分好动,被老师严厉警告了一番。

而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张炘炀的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亲自来到了学校,笑眯眯地为儿子办理了退学手续,说是要给他报个高考复习班,冲刺来年的高考。

起初,对于张炘炀的父亲的决定,学校的老师们都感觉十分荒谬。

的确,张炘炀这个孩子或许在学习方面的确比其他学生要超前很多。但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相比,那点小聪明实在是有些微不足道。

而像张炘炀的父母那样,如此莽撞地给打破孩子的正常学习轨迹,让他去参加一场压根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考试,岂不是在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吗?

然而,对于旁人的评判和审视,张炘炀的父亲张会祥却压根不放在心上。因为在儿子的教育上,与其说他想拥有一个号称“神童”的儿子,倒不如说他更想做个能教育出“神童”儿子的楷模父亲。

似乎所有天才少年都会有一个当老师的家长的一样,张炘炀的母亲是辽宁盘锦市一所普通高中的地理老师,而他的父亲张会祥则是一名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基层公务员。

只不过和其他神童家长不一样的是,张会祥并非是个普通的知识分子。

时光追溯到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年纪,或许是基因里的名校情怀在叫嚣,1990年,31岁的张会祥凭借满腔的信念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实验班,即将步入如今企业家的子女“人手一个”的MBA实验班就读。

尽管当年张会祥考上实验班的喜悦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能够确定的是,那时的张会祥必然也有过读研读博的学术梦,有过勇攀高峰、出人头地的奋斗心。

奈何现实捉弄人,他的这个学术梦,这颗奋斗心,最终还是被那高达一万五千元的天价学费给拒之门外了。

都说一个人越是得不到什么,就越是在意什么。或许是往日在学业上的遗憾俨然成为了让张会祥午夜时分辗转难眠的心病与折磨。

于是,当他发现自己年幼的儿子竟意外“继承”了自己在学习上的天赋后,张会祥便暗自下定了决心,这次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将这个遗憾在儿子张炘炀身上找补回来。

于是乎,这才有了“神童”张炘炀疯狂跳级,休学在家备战高考这一出奇闻。世间的一切均是有因必有果,由此可见,成为“神童”不一定是张炘炀自己的选择。

然而,成为“神童”的父亲,却是张会祥失意的前半生的所有的寄托。

带着这样沉重而又甜蜜的负担,2005年的夏天,张炘炀经过半年的埋头苦读,带着满脑子的高中知识点和父亲专门去当地派出所开的户籍证明,步入了高考的考场。

而这个被誉为“神童”的少年,在那年的高考中最终也不负众望,以年仅10岁的年纪,便考出了远超二本分数线的510分的成绩,成功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

而也正是通过这次的高考实战,张炘炀的头上除了“天才少年”这层光环,从此又多了一个让全国的高考学子均艳羡不已的头衔,那就是全国最小的大学生。

正如爽文中男主人公总会在关键时刻开挂飞升一般,张炘炀成功考上大学的消息也“狠狠”地打了曾经嘲笑他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脸。

老师们一边为这个曾经教过的学生创造出的奇迹而感到高兴,但同时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考虑,也在耐心地建议不如让张炘炀利用好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好好复读一年,等下一次高考的时候,说不定能冲刺上985,211这样的名校。

不得不说,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老师们的建议是十分中肯的。尽管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算是一所不错的高校,但是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高处流。

既然孩子有实力走向更大更好的平台,何不给他一次养精蓄锐,展翅翱翔的机会呢?

然而,正是这样中肯的建议,却被张会祥一口否决了。不为别的,只为了那个“全国最小的大学生”的头衔。

当所有的聚光灯都照耀在“天才少年”张炘炀的那一刻,当所有的媒体和家长都在夸赞自己教育有方,培育出这么个神童儿子的那一刻,张会祥便决定了,这个大学,张炘炀必须去上。

张会祥原以为,儿子能成功考上大学,往后必然能成功读上硕士博士,等出了社会还会带领全家住大房子,挣大钱。

只是此时的他想不到的是,最后张炘炀是将硕士、博士都读出来了,只不过这个过程所付出的代价着实有点大。

不算叛逆期的叛逆期

回顾你人生的叛逆期,那究竟是几岁的年纪呢?10岁,12岁亦或是14岁?在那个喜欢和父母、老师对着干的年纪,你又干出了哪些荒唐的事情呢?撕坏同桌的作业本,和小伙伴在外面疯玩到天黑了才回家,或者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和父母大吵一架?

细数普通人叛逆期的种种出格的表现,再与张炘炀的青春叛逆期作对比,不得不感叹,这个可怜又可悲的神童的叛逆期,来得实在太憋屈,太莫名,太不可思议了。

甚至可以说,他的叛逆期,更像是一个缺乏正常童年生活的孩子,以十分怯弱的姿势,开口向家长讨要糖果吃,最后却只得到了家长的一声“你能不能懂点事”的斥责。

2005年,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暑假,因高考成绩没有让父母丢脸,张炘炀第一次被父亲准许看动画片。

有些讽刺的是,在其他孩子早就对家里遥控器大权不屑一顾,已经开始接触智能手机的时候,10岁的张炘炀却第一次体会到动画片的美妙。

原来小孩子是可以看动画片的。这是第一次不必面对成堆的奥数题和高考题,只需对着发光的荧幕就能哈哈大笑的张炘炀的第一个观影体验。

然而,这样无拘无束的开心并没有持续太久。为了让父母开心,为了在大学课堂上能继续如鱼得水,做一个人人仰望的“神童”,张炘炀最终还是关掉了聒噪的动画片,捧起了还能预习完的大学课本。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大学生活正式开启前的军训。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张炘炀进入大学之前的那个暑假,张会祥夫妇已经通过关系,把工作从辽宁盘锦调到了河北廊坊。

有了父母的陪伴,即使面对夏天最残酷的烈日,小小年纪的张炘炀也从未抱怨过一声委屈。尽管个子小小的他在这群比他个子高出一大截的同学们中间踢着正步的画面,着实有些滑稽与诡异。

但即便如此,张炘炀还是会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只要能在学习上压他们一头,便无需感到自卑。

而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张炘炀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别人用四年时间才修完的课程,张炘炀仅花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而在大学生活即将收尾,同学们都在为自己的前路感到迷茫的时候,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张炘炀轻轻松松就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那年,张炘炀年仅13岁。

或许是因为一直以来,学业上的成功实在来的太过容易了。在收到研究生入学通知书那一刻,张炘炀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喜悦和惊讶。反而是为了儿子的学业,在北京辞工陪读的张会祥,高兴地笑成了一朵花。

因为太过高兴,当听到儿子决定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人搬到宿舍里面住,张会祥没有任何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在他看来,哪怕儿子长大成人,出了社会,也必将离不开自己这个含辛茹苦的老父亲的照顾。殊不知张炘炀这次的独立,不仅是他叛逆期开始的象征,更是其欲摆脱父母管控的开始。

没有了父母的庇佑和保护后,张炘炀的耳朵里不再只听到他人的赞美和追捧。与参差不齐的大学校园不同的是,在这个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里,人人都有值得言说的骄傲和荣誉。至于张炘炀曾经的那些光荣事迹,在这些“天之骄子”的眼中,实则压根不值一提。

都说研究生的生活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里,学生讨论的不再只是学术研究。与人相处的人情世故更是一门需要去认真学习的学问。

可惜的是,这些书本里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却是张炘炀极度欠缺的。

在这里,张炘炀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人与人的家庭条件是不同的。有的人可以花上几千块钱买一双舒适的球鞋;而有的人,却还得指望着每个月的几百块钱的研究生补助,才能吃饱穿暖。很明显,张炘炀是属于后者的。

如果说经济上的困窘折磨地张炘炀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那么当他意识到哪怕再努力地读书,将来也可能无法留在北京生活的事实,则极大摧残了张炘炀学习的信念。

“门门功课拿第一又怎么样?要是在北京没套房子,等毕了业,你还是得灰溜溜地和你爸妈回老家种地!”

每当听见诸如此类的嘲笑,张炘炀心里都会烦躁地不得了。从小到大,大人们都只会要求他在学习上必须上进,能考第一就决不能拿第二。

事实上,一直以来,他也的确是这么按部就班地做的。

然而,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却从未告诉过他,这么努力地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出人头地,还是为了博人欢心?甚至乎,众人以为“神童”便是无坚不摧的,无需学习抵抗外界的压力和挫折。

殊不知,哪需什么生活的大风大浪,只是旁人的一两句质疑和嘲笑,就能把他们打倒。

迷失人生方向的张炘炀不再沉迷于扮演那个令父母骄傲,令老师自豪的“天才少年”了。

为了纾解内心的烦躁不安,他开始没日没夜的泡网吧,打游戏。仿佛只有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他的灵魂才仅属于他自己。

也因为过度颓废与荒诞,他的学业也从此落后别人一大截,甚至险些毕不了业。

对于儿子的种种异常举动,张会祥有些不知所措。作为陪伴张炘炀最久的人,同时也是张炘炀走上“神童之路”的“伯乐”,张会祥把这一切的异样都简单归因于儿子的叛逆期,只要顺着他的心意就好了。

殊不知有些杂草要是开头没清除干净,便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父母毫无作为的心理疗愈下,张炘炀的逆反心理愈演愈烈。

甚至后来在研究生答辩的前一夜,不知是再次受到了同学的刺激,还是察觉到了大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规律,张炘炀硬是梗着脖子要求父母要是不赶紧在北京买套房子,这研究生答辩他就不去了。

尽管今日回想起张炘炀的这番荒唐举动,很多“事后诸葛”依旧爱用“神童”的名号神话张炘炀的心理状态,认为他断然是意识到北京房价的水涨船高。

他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分明是个稳赚不赔的明智之举,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然而,设身处地思考,2010年,北京的房价普遍是2、3万一个平方,哪怕是一套几十平米的小户型,也得百余万才能拿得下。

而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即便张炘炀才气外显,天资聪颖,其父母又哪里有这个资本听从他的“预言”,真的在北京买房安家呢?

最终,为了安抚儿子的情绪,张会祥夫妇也只是用租来的一套房子,哄骗张炘炀继续完成答辩。 就此,他们也错过了人生中最容易飞黄腾达,财源滚滚的一个机遇。由此可见,人生种种,可真就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所谓的“神童”,便是在人生最迷茫的阶段,依旧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的人。

尽管这次答辩张炘炀心不甘情不愿,但顶着“神童”的光环,2011年,16岁研究生毕业的张炘炀依旧得到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专攻计算机领域的导师--周梦的青睐,继“全国最小的大学生”后,又成为了“全国最小的博士”,一时间风光无限。

所谓大浪淘沙,和有些浮躁的研究生时期相比,博士生的生活更显枯燥乏味。这里的学生,甚至不再执着于什么人际交往,人情世故,而是一心扎根科研。与将来能否在北京安家相比,课题上有没有什么进展,才是这些博士生们更加关注的话题。

按理说,这种简单纯粹的学术生活将更加有利于张炘炀在学习上的造诣。但偏偏属于他的青春躁动期也正式到来了。不同于母亲的聒噪,这些实验室里的女生恬静而又智慧。

尽管因为自己自小就跳级的缘故,她们往往比自己大上6,7岁。但她们的情商和温柔,却也是同龄的女孩所比不上的。

毫无疑问,在这个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纪,张炘炀爱上的从不是某个女孩,而是一类女孩,一种他仰慕的样子。

但令他感到苦恼的是,这种巨大的年龄差,将意味着那些女孩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没有长大的弟弟。

除了在爱情上遭遇挫折外,在学术上,张炘炀也并不如大学、研究生时期游刃有余了。

或许是过去16年的人生跑得实在太快,张炘炀并没有像正常上学的孩子一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养成科学的思考体系。

很多时候,面对课题上的难点,张炘炀只会一味地埋头苦想。他既抗拒与他人交流,又无法独自突破这些思维的痛点。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在学术上注定要比别人多走些弯路。

正所谓年轻时候走的捷径,等你长大的时候,必然会以一种极度贬值的速度,缩水还给你。人生如此,学习亦是如此。

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求学的日子,即便在导师周梦的帮助下,张炘炀依旧苦苦花了10年的时候,才完成原本6年就该完成的博士学习。

而当他真正度过了属于他的那段不算叛逆期的叛逆期,开始横冲直撞的向社会靠近的时候,他的年纪已经来到了26岁。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

事实上,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26岁原本应当算是正风华的年纪。

尽管这个年纪,并不让张炘炀的父母感到满意。要知道,从孩子2岁半识字开始,张炘炀在学习上的步子就一向比同龄人迈的要大。

如今兜兜转转间,张炘炀这个所谓的“神童”却再度和同龄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顶着“北航博士”的头衔的张炘炀,甚至最后不仅没能顺利留在北京,还跑到了宁夏师范学院,与无数的毕业生竞争一个助教的岗位,这在将儿子视作自己后半生“优秀毕业作品”的张会祥眼中,是无法容忍的事实。

而同样对自己的平庸感到不满的,是张炘炀本人。毕竟从曾经的众星捧月,到如今的“跌落神坛”,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得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呢?

然而寻根溯源,回顾这场教育的悲剧,如果说自视过高是张炘炀本人痛苦的根源,那么外界给他戴上的“神童”光环,则是他人生最大的不幸。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很多时候,我们口中幼能识字,少能做诗的“神童”,并非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少年”,而是承载着父母和老师殷切期盼的“人造加工品”。

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的天才少年只有在非一般的教育体系下锤炼,他们的才能才不会被白白浪费。

然而对于那些为了满足外界的“意淫”而诞生的“假神童”来说,与那些虚无缥缈的光环相比,成为一个能享受正常悲喜人生的普通人,或许才是他们梦寐以求追逐的东西。

毕竟,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能在平凡的岁月中,懂得螺丝钉的伟大,才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没有了